新冠疫情後可以怎麼設計房屋?增加健康性能住起來更安心!

防疫做好 資金不能少

最新成功案例

疫情發展到後期,民眾不再像以前常常外出,待在家裡的時間變長,由於屋內活動的時候越來越多,所以維護週圍環境乾淨,和檢查管線是否良好使用,就更加重要了,不只防範新冠肺炎,也要注意中南部夏天傳播開來的登革熱。
因為爆發疫情,全世界都遭遇了不可知的風險,目前仍然很難預料新冠肺炎後的未來趨勢,但我們不能再無視住宅和防疫危機的問題,回頭看歷史軌跡,發生二戰以前,因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城市人口爆發性成長,城市的快速擴張,加上居住條件下滑,越來越多人了解到過於密集的住宅,以及用水安全等衛生狀況,將大幅降低整體生活水準,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公共健康和住宅獲得大範圍改善,藉由整治城市的供水設備、衛生系統、通風設施,提升過於密集的住宅環境品質,有效降低傳染性疾病散播,霍亂、肺結核逐漸絕跡。

都市住宅擁擠引起傳染病

經歷二次大戰,開始檢討大型建設過後,遺留的防疫健康和安全衛生缺陷,持續修改建築設計、計畫、管理方式等,然而致病建築物綜合症、建築物關聯症、室內化學物質過敏症等,屋內空氣品質所引發的疾病,依舊彰顯了致病建築、致病住宅危害人體健康的可怕後果。
2003年香港遭遇SARS爆發,淘大花園住宅區共檢測出329件病例,是規模最大的住宅建築傳染患病案件,而在2020年新冠肺炎的感染狀況裡面,香港和廣州等地區,也各有同一棟樓的不同樓層住戶,陸續得病的案例,專家分析,或許有沒查出的感染源,藉由公共電梯、排汙管道向週遭散播病毒,因此讓疫情變得更嚴重。
預防控制新冠疫情,首先是把住宅建築設為防線,當作阻隔疫情流行的重要關鍵,當前的新冠肺炎病毒,嚴厲考驗著我們發展住屋、務業管理系統,以及相關問題處理能力。
現代大樓社區的環境,建物集中、人口密度高、住戶往來緊密,其中疫情控制有許多迫切等待處理的部分,即使政府針對社區建立防疫引導,並提供預防染病意見和管制措施,不過根據已存在的傳統建築物設計,在保護生命、健康安全和防疫的的認知不夠全面,經驗也不足,不但衛生防疫系統留有技術錯誤、整體缺陷等,硬體上的空間規劃、動線部署、運用設備和材料等,應用於疫情的防控仍有不少不好因素,怎麼控制和新冠病毒相似,突然發生的疫情,更應該深入思考住宅未來可能的開創性突破,增進住戶人身的居住安全。

現代都市人口越來越集中

以前的有錢人住屋,大都是以城鄉搭配的做法,各在城市和鄉村買房,冬天時住在城市的豪華大樓,到了疾病襲來的炎熱夏天,就離開城市住到鄉下別墅,躲避暑氣、病害,現在卻是民眾朝著城市的集合社區遷徙。
一個地方的居住條件、住宅建物、防疫狀況,理所當然是社會上的注目焦點,城市可能出現的交叉感染,更應該加以重視,病毒若在社區中傳散開來,人與人之間幾乎難以避免,變成疫情利用住宅建築硬體擴散,不過另一方面,用正面想法思考,也可能是隔絕的方法,控管室內空氣、環境品質的技術和措施,有助於增加住宅的防疫功能,減少病毒四處散播,降低傳染性病毒爆發疫情的機率。
打造適合居住的健康安全條件,是所有人都期望實現的願景,建築設計注重健康、推行挑選安全建材、提升控管和保護的有關技術,建造良好防疫功能的新型態建築,才能夠完成的全新轉型提升目標。

打造具有保障健康功能的房子

舉例來說,日本具有在世界前位建築設計品質,尤其浴室的功能優秀,早已大量運用在一般住宅之中,推廣出去的空氣消毒和同層排水、同層換氣的技術,成效十分顯著,成為廁所、浴室防疫衛生,以及保證健康安全功能的集合成果,參考日本對於住宅防疫衛生、鞏固健康安全的研究經驗,可幫助台灣改進住宅發展。
若不想經常遇見人,透天厝的優點是人際互動少,但不保證安全,同樣需要具備住宅防疫衛生、居住安全健康的相關條件,專家所討論的防疫死角,其中就包含南部到處可見的透天厝,廢水被排進房屋後方水溝,淤泥長時間累積不清理,造成蚊蟲大量繁衍,變成病毒傳播者,2015年南部所出現的登革熱傳染病,台南檢測到最多病例數,危害到居住安全和身體健康。
不管推出哪種房產商品,以後的住宅設計防疫功能,需要符合長期居住舒適、彈性居家辦公、室內活動安全等條件,藉由設計安排流暢、適合的行走動線,帶領形塑優良的生活方式,養成健全的生活習慣,達到替住戶創造健康、安心的住所空間目標。

相關紓困新聞新知:

為這篇文章點評!

可能有興趣的二胎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