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出手要打房!? 明年增加房屋稅至3.6趴!

日本房屋

最新成功案例

今年的你是否也在不斷物色新房屋?疫情下的救經濟活動,影響到今年房市的波動,不斷降低的貸款利息與優惠條件,使得銀行在房貸市場競爭白熱化,但是這與政府的打房方向背道而馳,不斷優惠的利率導致房市過熱,原本不打算買房的族群也開始對房市有興趣,投資客們也蠢蠢欲動,政府將會釋出什麼打房政策來制止高漲的房價?

根據《中時新聞網》的整理報導,樂居創辦人,他對於政府即將提出的打房政策,提出了他的觀點,以下整理一些資訊:

政府過去的打房政策:

  • 2011 – 奢侈稅
  • 2012 – 豪宅稅
  • 2013 – 提高公告現值
  • 2013 – 針對預售轉手查稅
  • 2014 – 非自用房屋稅率調高
  • 2016 – 房地合一稅

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打房手段:(由易至難排序)

  • 限制貸款
  • 增加交易稅 – 土增稅、交易所得稅
  • 增加持有稅 – 地價稅、房屋稅、囤房稅、空屋稅
  • 交易印花稅
  • 升息

依照樂居創辦人李奕農的觀點,升息的打房政策最難實施,因為牽涉的層面廣,全世界都在降息的情況下,台灣很難升息。而印花交易稅台灣目前尚未實施過,但一旦實施,就是下一記重手,因為這代表著你只要有交易,就會課徵交易總價3% – 10%的移轉稅,例如你賣了1200萬,就要繳36萬至120萬不等的稅給政府,這樣的做法幾乎可以讓房市消停,但也可能讓想買房自已住的正常買房者無法下手。

因此最近討論最兇的就是增加房屋持有稅,例如囤房稅、空屋稅,但增加持有稅的阻力很大,因為屬於憑空多出來的稅務,因此在之前2014年調整稅率時,自住為1.2%,非自住為1.5% – 3.6%,由地方政府執行,但真正嚴格執行的只有台北市、宜蘭縣、連江縣,所以這次調整算是不了了之。也因此這次要是想調整稅率,阻力會很大,且執行上來說,一樣會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影響。

通貨膨脹造成房價上漲!

根據商業周刊(1715期)內容顯示,假如你在2008年1萬元的購買力,在2020年卻只能買8,959元的東西。如果變成房子,代表你在2008年買了一間800萬的房子,就算沒有任何人進行炒作,2020年的基本價格也要是1000萬以上。這是沒加入匯率的因素在內,如果從美元來看,數字只會更恐怖。也就是說,若房價的基本盤沒變,有時候不是房價漲,而是錢的效力減弱了。

縮小打擊面的抗漲模式

樂居創辦人李奕農提出建議,若是政府想以增加稅收抑制房價,就必須”縮小打擊面”,不能讓有房的人都認為自己被加稅了。要能精準地掌握誰需要被課較高的稅率。內政部資料顯示,國內擁有4間屋子以上的房屋總數,有48萬間房,卻只占了全台灣房屋總數不到5%的數值,所以政府認為實施囤房稅的效果不彰。但民間團體「OURS都市改革組織」則認為,如果把稅籍資料都歸戶後,會發現國內手中擁有4間房子以上的人數竟然高達15%。
不說民間資料是否正確,但是會有這樣的資料落差代表,政府的資料並無串聯好,就無法精準知道誰有囤房,舉例來說,小王與他妻子在台中各有一間房,彰化也各有一間,然後小王繼承了台北的一間房,理論上,他們共有5間房,但是礙於地方政府的地政、戶政沒有做好資料串聯,因此便造成了囤房認定問題。所以在內政部的系統認定下,他們並沒有囤房。另外,囤房要被課重稅,那麼囤地呢?是不是也有一樣的問題?

政府的政策,會是「民粹式的打房,還是精準的調控?」 其實重點在於對資訊的掌握程度。房地合一稅可以推動的原因,主要就在實價登錄,雖然政府當時強調,不把實價登錄當成課稅的主要依據,但實價課稅現在已經成為進行式了。政府與其辯解說不,倒不如先把資訊系統進行升級和串聯整合,未來才有辦法去精準的掌控。且因為現在如果要買賣房屋,幾乎都會刊登在網路平台上,591、信義、永慶、東森、樂屋等網站的委託售出物件,進行整合歸戶,因此哪一區有過重的投資風氣,馬上就能知道! 而且是即時資訊,這種資訊許多民間公司都會有,像樂居網、比房網、foundi,只有那些訂政策的政府官員沒有罷了。


延伸閱讀其他房市新聞時事:

5/5 - (2 votes)

他相關的二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