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連環爆,自從發現好幾起群聚感染之後,單日確診人數連日上百,病例持續大量增長,數量突破到了300多人,尤其雙北地區已然成為重災區,新北市單單16日就有多達96人確定染疫,是全台所有縣市當中,確診人數最多的地方,也因此在民眾之間引發,到底新北要不要封城的熱烈討論,依照現行規定的疫情警戒標準,若是要進入封城階段,就表示警戒必須升上第4級,目前雙北都已經來到第3級的層次,那麼到底疫情要蔓延到什麼地步,才有可能直接提升到第4級呢?
1-4級的防疫警戒,判斷標準是什麼?要怎麼應對?
一、第1級
適用條件是因為境外移入,造成零星的社區感染案例出現,這時候遵照配合的行動如下:
- 乘坐大眾運輸系統,或是進出人群聚集的公共場合,全程一律需要配戴口罩。
- 最好避免參加或是暫緩不需要、沒有特定對象,並且活動過程可能頻繁接觸人群的社交聚會
- 其他生意營業場合、公共空間開始施行實聯制,保持社交距離,進入前測量體溫,並且進行基本消毒等措施。
二、第2級
適用條件是發現無法查清感染源的本土案例,這時候遵照配合的行動如下:
- 外出避免乘坐大眾運輸系統,或是進入高傳染風險的公共場合,一律需要配戴口罩,沒有配合規定的話,可以依照法規開罰。
- 停止舉辦室外聚集超過500人,與室內空間聚集超過100人的聚會行程。
- 若是有辦理聚會活動,應該確實施行相關防疫措施,包含民眾之間保持社交距離,過程中需要配戴口罩或是使用隔板,並且建立實聯制的做法,進入前測量體溫,進行基礎消毒,管制允許出入的人流,注意人數總量,規劃好行走動線等,無法達成標準的集會,應該先延後舉辦。
- 餐飲業執行實聯制,定期清理、消毒環境,工作人員要戴口罩、多洗手,幫助客人測量體溫、進行消毒,併桌用餐時,座位之間要隔開距離或使用隔板。
- 其他生意營業場合需要執行人流管制的工作,不能達成各項防疫標準的商家,應該先暫停經營業務,若是遇到必要的時候,可以強制休閒娛樂相關的營業場所、公共空間,暫時關閉經營。
三、第3級
適用條件是一週以內,發現超過3件的社區群聚感染案例,或是一天以內,確診超過10名病例,其中感染源無法確定,這時候遵照配合的行動如下:
- 民眾一旦只要離家外出,便需要全程配戴口罩。
- 盡量避開多餘的社交活動、地點轉移。
- 停止舉辦室外聚集超過10人,與室內空間聚集超過5人的社交集會。
- 除了維持生活、保護秩序、不可或缺的服務、醫療相關、公務需求,可以保留下來之外,其他營業場所、公共空間應該予以關閉,包含觀展場所像是電影院、體育館等,展演場所像是音樂廳、博物館等,教育場所像是社區大學、K書中心等。
- 若是在待在營業場所、公共空間時,確實戴好口罩,並維持社交距離。
- 職場上的辦公場合,應當依照維持企業營運的防疫準則,執行個人與工作環境的衛生清潔,並且啟用相應的調整措施,例如遠距離辦公、彈性時間上下班等。
- 餐飲業需要確實執行實聯制,保持社交距離,安裝隔板,若無法達成則全部改成外帶。
- 確定發生群聚感染的社區,假如有落實快速圍堵的必要,民眾應當配合規定,進行病毒篩檢,並且不可以隨意離開被圍堵的地區,所有集會活動暫停舉辦,學校停止上課。
四、第4級
適用條件是本土病例迅速累積,14天以內,每天至少平均確診超過100人,並且超過一半的案件無法釐清傳播來源,若是升上4級警戒,就表示準備正式封城,這時候遵照配合的行動如下:
- 如果不是具有必要性,不得隨意外出,例如購買食物、醫療相關、工作上有一定需要等,若是離家外出,應當全程配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
- 即使留在房子裡面,同樣應當戴上口罩,同住的人之間維持社交距離。
- 所有集會活動停止舉辦。
- 除了維持生活、保護秩序、不可缺少的醫療、公務需求,可以持續經營之外,全面停止上班、上課。
- 劃分出疫情蔓延嚴重的鄉鎮市區,或是特定縣市地區,開始執行區域封鎖,設下清晰的隔離界線,並管制人員進出封鎖區,民眾則是待在家裡面,不得隨便外出。
居家防疫好無聊,有哪些事可以做?
正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時刻,民眾最先要做的就是好好留在家中,減少外出活動,防止到處亂跑,意外感染到疾病,只是長時間待在房子裡面,難免會覺得煩悶,防疫期間仍然可以做到一些事,就算是短暫的身體活動,也能幫助護身心理的健康。
- 盡量維持生活作息規律,正常起床、睡覺,避免過度熬夜。
- 攝取適量的蛋白質,留意有沒有吃肉類、魚類、豆類、蛋。
- 眼睛不要長時間看電腦、電視、手機,每經過半小時,就離開位置起來活動,建議讓所有關節都得到伸展。
- 食物不要單單保留罐頭、泡麵,可以每天多煮一盤烹飪完熟的深色蔬菜,例如菠菜、地瓜葉、青江菜、茼蒿菜等,同樣一盤淺色蔬菜,例如高麗菜、白花菜、竹筍、金針菇等,外加2個握拳尺寸的果類。
- 利用在家中空出來的時間,多多清掃房間,用不到的東西打包回收,一次完成一小塊區域的整理,能夠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感,保持居家空間衛生,也有益於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