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女化對策二期衝刺!生第二胎不煩惱?

開心的爸媽一家人

最新成功案例

近年台灣少子化議題的討論甚囂塵上,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2020年台灣人口終於開始邁入負成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表明政院不久將推出少子女化對策計畫第二期,期間持續三年,不用等到第三胎,生第二胎即馬上給予補助1000元,期望提高人民的生育意願。

意願低落造成出生人口減少

根據內政部公布,2020年台灣新生兒人口數為16萬5249人,創下了歷年來最低的數字,死亡人口數為17萬3156人,死亡人數首度超過出生人數,來到了人口的「黃金交叉」,未來人口可能出現負成長。
林萬億說明,雖然有預估到人口負成長,但2020年的出生人口竟然比2021年的出生人口少700多人,確實讓人「出乎意料」,新生兒人數快速減少,以至於人口數下滑,是政府必須去認真因應的嚴峻問題。
以台北市近日的政策為例,即使推出了結婚補助,意圖透過婚姻拉高生育率,但比照台灣過去的未婚人數,從1966年開始就保持在3成上下,有配偶的人口比率也從未急遽減少,即使稍稍降低,主要原因還是出於離婚率上升,導致單身人口跟著些小幅成長。從分析中可看出,既然未婚人數過去20年來一直在3成4附近徘徊,那麼生育率低迷的主因就不能歸咎於未婚者太多,問題癥結在於有沒有辦法提高民眾養育意願,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能否搬除「育兒負擔」,假如政府可以協助解決生產撫養上碰到的窒礙,將大大有助於推動生育率。

推舉相關措施刺激二胎生育率

林萬億說有生孩子的人以第二胎居多,很多人生完第一胎後就立刻遭遇麻煩,疲於養兒育女,因此為了讓民眾不對二胎卻步,政府改變做法,把原來第三胎的補助挪過來,生二胎就可以領到額外追加的1000元津貼,讓有意者繼續保持生產的想法。此外,托育公共化也在世界範圍內被確認為拉高生育率的一個有用對策,例如德國生育率在1990年代一度下跌到1.4,應對方法就是廣設公立幼兒園,占比達到了6、7成。
林萬億指出,台灣目前有67%托送率,有望進展到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國家平均的72%,公共化、準公共化、非營利幼兒園的比例如果能超過50%,有益於減輕父母的沉重壓力,並盡早回歸一般生活,至於沒有進入公幼體系的父母,政府也會每月補貼2500元的津貼,並允諾在4年內增加至5000元,對於思考如何應對少子化,台灣政策一直亦步亦趨地跟隨世界主流,期待可以在相關單位的舉措下,緩和生育率跌幅,成為幫助上升的動力,政府也會跟蹤實施狀況一併作檢討。

修法保障人才供應不短缺

林萬億又說明,全球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不停發展,加上2030年已被預估會有15%~30%的工作被科技淘汰,即使台灣未來勞動力人口減少,也不用擔心面臨無法滿足勞動需求的窘境,政府真正要處置的是如何均衡勞動力結構,符合勞動市場的變化。
發展台灣勞動力有兩個方法,一是穩定無法被科技替代的工作,二是培養數位科技專才,政府在高中、大學著手設立STEM(Science科學、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Math數學)科系,幫助深入學習應用,方便應對日新月異的科技動態。
關於延後退休年齡來補充勞動力的商討,政府目前沒有此項規劃,而是改設法推動中高齡積極參與勞動,去年12月就辦理了中高齡就業獎勵措施,現況中高齡勞動參與率在45%上下,期望透過具體行動,讓退休人士重回工作場所貢獻所長,不至於使勞動力出現缺口。
另外政府也修改了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109年底前已經累積發出1945件就業金卡,預期可能吸引高科技人才前來,加上放寬僑生就業條件的5000多人,另闢蹊徑處置高科技業的人力徵求,歸化者有能力的話也可能產出新生兒。
政院之前已先公告少子女化對策第一期,但並沒有激起太大水花,生育率依舊不見起色,林萬億針對此點直言,提高生育率確實應該要及早開始行動,已經形成少子化風氣的刻板印象,使民眾「習慣新常態」,要再改變此類逐漸固化心態難度相當高,這是未來政府需要一起面對的困境。

新冠疫情對房市與經濟影響新聞新知:

5/5 - (3 votes)

他相關的二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