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冠疫情不見盡頭,為了早日從肺炎病毒的陰影中解脫,更需要施打疫苗達成群體免疫效果,全國民眾無不關注疫苗取得的進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不久前公開接種的順序表,共分成11大類,住在美國的台裔醫師Justin Yang,將台灣和美國麻州的順位作了對比,發現指揮中心沒有善用健保資料庫,找出另一類染疫致死危險群,認為疾管署還需要再加油。
率先施打疫苗的族群有哪些?
- 醫事人員:具有執業登記的醫護,以及醫療機構的非醫事人員。
- 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維持防疫體系的重要官員、衛生單位第一線防疫、港口機場第一線工作人員、執行邊境管制、執行居家檢疫、救災與救護、海巡與岸巡、實施空中救護等人員。
- 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航空與商船組員、防疫車隊駕駛、港口作業人員、防疫旅宿的工作人員、指揮中心認定需要對象。
- 因特殊情形必要出國者:因外交或公務出國的人員、代表國家出賽的選手。
- 機構、社福照顧系統的人員及受照顧者:長照機構的住民、身障服務照服員與服務對象、洗腎病患。
- 超過75歲的長者、孕婦。
- 維持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警察、憲兵、國家建設工作人員、運輸及倉儲業者。
- 維持國家安全正常運作者:軍人、軍事與國安單位的文職人員。
- 65-74歲的長者。
- 19-65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病情的高風險疾病,以及罕見疾病、重大傷病的人。
- 50-64歲的成年人。
容易重症死亡的族群不在名單中
Justin Yang之前才在臉書發文,表示台灣對於防疫的想法落後,6/7又發文批評台灣排列的接種次序,解釋台灣和麻州有一個明顯差異,便是麻州的優先順位不只有醫護、看護、警察、消防等風險較高的人員,另外加入罹病後容易重症、死亡的高危險族群,例如長照機構住民、遊民,台灣卻將維持防疫體系的中央、地方政府重要官員,包含里長在內排在醫事人員後面的第二位。
重症、死亡的風險應當和接觸風險放在一樣的位置,身體無礙的官員、村里長就算染疫,變成重症、死亡的情況比長照老人、遊民機率低,不存在優先施打的必要,他更提出美國過去的教訓,表示去年3-5月的時候,長照機構裡面染疫死亡的人數,占到整個美國的三分之一,以及麻州的二分之一,安養院作為最嚴重的地方,根本就是等死院。
這位醫師認為長照機構人員的次序要排在前面,同時每週定期進行PCR檢測機制,不要等到病症出現才檢驗,因為一旦發現一個老人得病,那麼那個機構等於完蛋了,台灣應該借鑑免得犯下錯誤。
台灣未能善用健保系統資料!
除了長照體系人員,Justin Yang建議也將遊民、收容所工作人員放進優先接種的清單之中,Justin Yang說明這些人屬於容易被無視的群體,疫情擴大後有高比例的重症、死亡人數,被麻州認定為符合第一波優先施打的資格。
他認為這份接種名單次序表,頗為讓人失望的,當前順序安排只能在沒有社區感染的時候使用,現在應該要修改成開放高危險族群提早打疫苗,這樣才能減輕疫情下醫療體系的負擔,下面又進一步說明,美國沒有健保系統,電子病歷系統也異常雜亂,卻能訂定出全面周到的施打清單,台灣雖然擁有令人感到自豪的健保資料庫系統,但這方面還有進步空間。
網友留言反駁,表示台灣的優先次序是依照國家狀況訂作,不一定要完全模仿美國的作法,Justin Yang則反問回去,難道台灣的狀況是指,30歲身體健康的官員,比一般人家中75歲有危險的媽媽,需要更早接種疫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