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指出,目前台灣有47%的家庭,年收入不到80萬,與主計處所調查的家庭收支水準對照,呈現出寅吃卯糧的情形,屬於「財務脆弱」的潛在危機族群。而在緊急財務風險上,經由調查顯示,台灣有19.5%的民眾沒有辦法在1個星期內籌措到10萬現金,甚至還有15.5%的民眾,在生活開銷上有困難,因此若是面臨突如其來的無薪假、生病、意外事件等,經濟情況令人堪憂。
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說明,我國民眾在借貸與儲蓄方面,往兩極化的方向走,調查出近3成的國民幾乎沒有存款,不過有另外3成的存款非常夠,結果原本預計會佔大多數的適當儲蓄族群,反而比預期的還少。
國內有6大族群屬於財務脆弱,其中包括:
- 30歲以下社會新鮮人、60歲以上退休或即將退休者
- 新住民與原住民
- 非典型就業或是打零工
- 家庭收入偏低需要借款者
- 租屋或社宅居住者
- 婚姻狀態較不穩者
什麼是普惠金融?
指的是一套全方位為社會金融弱勢群體,在2005年國際小額信用貸款年由聯合國提出的概念,提倡為20%客戶提供80%的利潤,提供金融服務的包容性金融,主要服務對象為農村地區、貧困城鄉、微型企業,為了弱勢金融群體提供平等享受金融服務的權利,並有效的幫助貧困,脫離貧困。例如偏鄉的農民小額貸款,應被視為惠普金融的一部份。普惠金融的特徵、特性?
- 服務所有家庭與企業,讓那些原本只有被銀行接受才可進行的金融業務,包括儲蓄、長短期貸款、保險、存款利息、養老金等,都可以讓所有人享有服務。
- 健全的機構,可遵循合理的內部管理、業績標準、市場監督,並接受審核監管。
- 具可持續發展能力
- 多樣化的服務,可在任何可行情況下,提供客戶種類多樣且具成本效益的金融服務。
普惠金融主要目的?
- 讓體系外的廣大低收入族群,獲得平等式的金融服務。
- 有效且全方位,為社會所有階層與群體提供金融服務。
- 提升社會福利、增強社會保障、扶貧扶弱。
政府目前提倡普惠經濟,就是希望未來能改善國人的存款情形或是面對經濟危機時的風險管理,能較有效的達到降低風險,達到全體互惠的平等金融空間,幫助微型企業或小型企業可以持續發展與擴大,改善整體經濟環境。